新興產業趕超預警"給政策不如給市場"
發布時間:
2017-09-10
芯片產業發展中的問題并非獨有。 自2009年以來,新一輪以科技帶動的產業發展的大背景中,各地逐漸消退的芯片產業熱情,正在向戰略性新興產業轉移。 在這一輪新的產業圈地熱潮中,被忽視的中國高科技產業的市場與體制風險,又再次潛伏其中,并有可能導致更多成芯的出現。 新“一號產業”潮涌 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替代“一號產業”成為新的熱潮。 2009年以來,國家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政策出臺,讓正對芯片業
芯片產業發展中的問題并非獨有。
自2009年以來,新一輪以科技帶動的產業發展的大背景中,各地逐漸消退的芯片產業熱情,正在向戰略性新興產業轉移。
在這一輪新的產業圈地熱潮中,被忽視的中國高科技產業的市場與體制風險,又再次潛伏其中,并有可能導致更多成芯的出現。
新“一號產業”潮涌
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替代“一號產業”成為新的熱潮。
2009年以來,國家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政策出臺,讓正對芯片業熱情消退的地方政府們找到了新的“科技產業方向”.從過去的扎堆上馬集成電路,向“投資更少、產出更快、盈利更多”的光伏、LED、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聚集,已變成地方政府的新趨勢。
2010年兩會期間,就有人大代表表示,中央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尚未出臺,地方政府就已經一哄而上--有18個省區提出了打造新能源基地,近百個城市把太陽能、風能作為支柱產業,個別省市甚至制定出打造上千億元、上萬億元的新能源產業規劃。
在這個過程中,芯片業的故事正在重演:地方政府被拉升產業升級、改善就業、增加財政收入的預期所誘惑,不惜承擔巨大的風險,代行投資人甚至企業的職責,而與芯片類似,這些行業也大多是外資占據技術、市場與資金主動的,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的高風險行業。
而在被熱炒的很多領域中,由于關鍵技術受制于人,國內企業更多的只能在產業鏈的某個環節上展開競爭,無法形成產業互補發展。比如物聯網,很多掛著“國產”標牌的設備與應用中,使用的依然是外資品牌的核心芯片、傳感器。
警惕趕超戰略
國家發展戰略新興產業的意圖,在于通過新一輪以科技帶動的產業變革,實現產業結構調整,提升國家綜合實力長遠發展的趕超戰略,但由于地方意志的潮涌,國家趕超戰略的落實有可能演變為扭曲市場的病因。
“發展中國家的國民經濟,很可能出現比發達國家更大而頻繁的周期波動與經濟危機。”在2009年末完成的一份報告中,林毅夫等北大專家表示,由于發展中國家企業投資的多是已在發達國家發展成熟、技術相對穩定、產品市場已經存在的產業,“后發優勢”使得它們得以通過對發達國家相關產業發展歷程等已有技術、市場情況的分析,很容易對產業的前景正確預知并達成共識,并引發企業和資金大量涌入具有良好前景的行業,出現投資“潮涌”.
“發展中國家常常以投資拉動經濟,并且投資來源相對分散,更加增大了投資規模并加劇了企業對其他投資情況的估計和協調難度。
關鍵詞:
預警,產業,發展,投資,新興產業,市場,戰略性,企業,芯片,國家
相關新聞